简介:
编舞:罗伊斯顿•麦尔冬
演出:120名中德学生、迈克尔•舒马赫
乐团: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
节目单:
上半场:
拉威尔 波莱罗
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
下半场:
火鸟
*以实际演出为准
该项目脱胎于2003年著名编舞罗伊斯顿•麦尔冬和柏林爱乐乐团的一次伟大尝试。
2003年的1月,二百五十位儿童与二十五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,在柏林爱乐乐团的伴奏下,与编舞家罗伊斯顿•麦尔冬(Royston Maldoom)共同努力,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演出: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名作《春之祭》,演出效果令人异常惊喜。对这些很多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的小舞者来说,三个月的排演,除了新鲜、惊喜兴奋之外,参杂的情绪,还有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、怀疑及紧张。由托马斯•格鲁伯和恩里克•桑奇•兰许(两位导演联手拍摄的纪录片《舞动柏林》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次演出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。
该纪录片一经公映即获得很高评价,更是少数能在德国院线正式上演的纪录片。2009年5月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“用眼倾听-古典音乐纪录片展映”在上海新天地国际影城展映此片。
在《春之祭》的成功之后,Maldoom还和世界各大著名交响乐团一起,制作了一系列类似的项目,带领对舞蹈一无所知的孩子们,通过学习、训练、磨合,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,起到传播艺术的目的。正如柏林爱乐乐团现任首席指挥西蒙•拉特尔爵士(Sir Simon Rattle)针对这一项目所说的:“音乐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,就像我们得以生存的空气和水”。其成功案例如下:
2007年11月: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“春之祭”
2008年11月:伦敦皇家艾尔伯特音乐厅“2012序曲”
2009年5月:柏林爱乐乐团“巴托克独奏”
2010年9月: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“火鸟”
…………
2012年,这个项目将来到中国,作为中德建交40周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大事件:120个孩子在一个开放和互相信任的氛围中,为了完成同一支舞蹈《火鸟》而共同努力。所有的参与者越过语言的障碍,用自身的身体语言互相交流,为上海的观众展现一场专业的舞蹈。
《火鸟》简介:
20世纪初叶,俄罗斯著名的芭蕾舞艺术大师佳吉列夫集中了—批著名的俄国舞蹈家组成了“俄罗斯芭蕾舞团”。他邀请了年仅27岁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为舞剧创作音乐。1910年,作曲家创作了芭蕾舞剧《火鸟》音乐。1910年6月25日,《火鸟》由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歌剧院首演,引动,使斯特拉文斯基一夜之间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音乐艺术家。此后,作曲家将《火鸟》音乐编成—部组曲,又在交响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。
芭蕾舞剧《火鸟》的故事取自于俄罗斯的民间传说。讲的是:王子伊万猎获一只神怪的火鸟,又放其归去。火鸟赠与王子一支闪光的羽毛为谢。此刻,王子发现13位少女在金苹果树下游戏,并爱上了其中一位少女。她们原是公主,是魔王将这些少女囚禁起来,昼禁夜出。王子跟随少女而去,魔王发现,欲将其变为石人。王子想起闪光的羽毛,在火鸟的帮助下置魔王于死地,少女们终于得救。王子与那位美丽的少女成婚。
《火鸟》音乐根据剧情进行了巧妙的构思。剧中有凡间与神界之分。作曲家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运用了自然音阶,以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曲调勾勒出这个民间故事所发生的特定的场景。其中王子伊万以及公主们均运用优美流畅的旋律加以刻画。如公主们的轮舞的音调,犹如一曲不经改编的俄罗斯民歌。
在《火鸟》这部作品中,斯特拉文斯基以创造、开拓的气势,吸收了刚刚诞生的印象派的音乐手法,使作品的神幻魔怪的氛围于逼真动人的同时,浸透了新世纪新音乐的新色彩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作曲家的音乐仍植根于俄罗斯音乐学派的深厚的土壤之中,处处显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气派。
斯特拉文斯基的《火鸟》音乐连同他改编的组曲是作曲家的成名之作,是他—系列芭蕾舞剧音乐杰作的先声。评论家认为,《火鸟》是现代风格的一个宝库。
编舞简介:
在过去的30年间,Royston Maldoom是全球众多舞蹈项目的创始者和引领者。他于2005年同柏林爱乐乐团及指挥西蒙•拉特尔合作,带领250位学生演出了《春之祭》,并录制了题为“Rhythm is it!”的纪录片(获得德国Lola电影最佳纪录片奖),因此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。随后,他又同世界各大知名乐团,如伦敦交响乐团等合作,进行了多次舞蹈演出。他在世界各地发起并导演了多个舞蹈项目,和各种舞者合作,无论其是否有才能或经验,或是其年龄、肤色、人种或社会背景。由于其出众的社会活动和艺术作品,他在2006年由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国勋章。
|